教育硕士中的333教育综合要考的内容涵盖: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心理学这四部分。接下来,北京文都考研网小编为帮助2020教育硕士考生梳理专业课知识,特意分享了333教育综合中的中国教育史: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供考生参考。
2020考研教育硕士|中国教育史: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一)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
自 19世纪 60年代至 90年代,洋务派举办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史称“洋务运动”。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创建洋务学堂和留学生教育。
1.类型: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科技学堂
2.特点
(1)在组织领导上,由洋务大员直接领导和控制;
(2)在培养目标上,主要造就各项洋务事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3)在办学方针上,“中体西用”;
(4)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西文、西艺等知识的传授也强调四书五经的学习;
(5)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班级授课制;
(6)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7)在教师聘用上,主要聘用洋教习;
(二)京师同文馆
创办于 1862年,是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其目标是培养洋务人才;教学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1912年成为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历史遂告结束。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三)福建船政学堂
晚清政府为发展海军而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造船和航海人才的学校,初名“求是堂艺局”,分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又称法国学堂,学习蒸汽船的制造。后学堂又称英国学堂,分驾驶和管轮两班。该学堂除教授书本知识外,非常强调实习,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事业培养出大量人才,成为中国近代海军人才的摇篮。
(四)洋务学堂的历史影响
积极:洋务学堂的创办,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在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第一次建立了新型学校,第一次把西学付诸实践,改变了传统以儒经为主的教育内容,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为教育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前提。
局限:洋务学堂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地位;内容多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
(五)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洋务留学是洋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声,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派遣幼童赴美留学(1872、1873、1874、1875四批)
在容闳和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大员的主持下,自 1872年至 1875年,清政府共选派四批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学,成为中国官派留学生的开端。派遣幼童留美的目的是“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二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原定留学期限为十五年,后因顽固派反对,加之美国的排华逆流,赴美幼童于 1881年先后“凄然返国”。
2.派遣留欧学生
在选派幼童赴美留学的同时,福州船政学堂也派出十八名学生赴法国学习制造轮船,派出十二名学生赴英国学习驾驶。1876年李鸿章选派七名年轻的中下级军官赴德国学习陆军,这是近代中国人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始。
3.洋务留学的影响
洋务留学尽管人数少、规模小,处于近代留学教育的起步阶段,但其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不可低估,它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不仅为中国培养出大批科技、军事、实业人才,还传播了西方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冲击和改变人们的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扫除心理障碍,从而加速封建教育的解体,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以上是北京文都考研网给出的“2020考研教育硕士|中国教育史: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希望对2020教育硕士考生在复习中国教育史时,有很大的帮助!祝2020考研顺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