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中的333教育综合要考的内容涵盖: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心理学这四部分。接下来,北京文都考研网小编为帮助2020教育硕士考生梳理专业课知识,特意分享了333教育综合中的中国教育史: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供考生参考。
2020考研333中国教育史: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建立
(一)经学教育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取得了一尊的地位,带来了儒家经学教育的繁荣局面,出现了众多的传授儒学的经师。在众多的儒学流派中,可以归纳为两种大的学术流派,即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多为汉初凭经学大师的记忆、背诵,并采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六经旧典,发展在先;古文经学依据汉武帝时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或通过其他途径保存下来的儒经藏本,初本是先秦的古文字(大篆),发展在后。
今文经学者与古文经学者因在政治立场和观点上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学术风格。今文经学认为《六经》为孔子本人的创作,其中包含了微言大义,治学倾向在于阐发微言大义的名义下,依据政治的需要来解释经学,迎合统治者的意志。
古文经学认为孔子“述而不作”、“六经皆史”,只承认《六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和编辑,不是其创作。学术上重视文字训诂、名物考据,倾向于研究《六经》的本意,恢复儒学的本来面目。
汉代今文经学先于古文经学得以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朝廷从政治出发,专置属于今文经学的学者为太学博士,形成了今文经学独霸太学讲坛的格局。古文经学多以私学为阵地,培养了众多门徒,形成了自己的学派集团。二者之争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持续了 200年之久,在争论中打破了门户宗派之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最终走向了融合。
(二)太学
1.确立:元朔 5年,博士置弟子制的建立,标志着太学的建立,也意味着以经学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2.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博士首席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一般由博士中德高望重者担任。
3.教学组织形式:初创时期,采用个别教学形式。后来学生在增多,主要采取“大都授”的集体讲学形式,主讲博士为“都讲”。
4.教学内容:儒家经典。
5.考试:设科射策:“策”,指教师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容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科”,即教师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志,从优到劣依次为甲科、乙科,丙科,学生所取得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这种考试方法具有选拔贤才和督促学生学习的双重作用。
(三)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的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同时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四)地方官学——郡国学
1.起始于汉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汉代地方官学始创于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先从郡吏中选派聪慧者十余人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可谓最早的委托培养措施。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蜀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蜀郡从此学风大盛,这就是教育史上所称颂的“文翁兴学”。
2.办学目的:(1)培养本郡县的属吏和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2)推行地方教化;
汉武帝时,推广文翁兴学的经验,曾“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但此项制度并未切实贯彻。汉代地方学校的兴办取决于地方长官的意愿,因此地方办学并不普遍。
以上是北京文都考研网给出的“2020考研333中国教育史: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建立”,希望对2020教育硕士考生在复习中国教育史时,有很大的帮助!祝2020考研顺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