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资讯

课程

咨询热线8:00-24:00 400-0999-680

首页 考试资讯考研专硕 2020考研教育硕士|中国教育史:孔子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2020考研教育硕士|中国教育史:孔子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时间:2019-03-19 15:21:24 编辑:leichenchen

      教育硕士中的333教育综合要考的内容涵盖: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心理学这四部分。接下来,北京文都考研网小编为帮助2020教育硕士考生梳理专业课知识,特意分享了333教育综合中的中国教育史:孔子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供考生参考。

2020考研教育硕士|中国教育史:孔子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教育实践——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1)创办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2)整理和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编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教育作用

(1)教育的社会作用

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庶、富、教”。

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要有较多的劳动力,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这一思想反映了孔子关于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思想。

②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③教育与法律的关系: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因此,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2)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①人性论基础:人性无恶无善

②含义:性,先天素质,习,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即人的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也就是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③评价:认为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从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又把人性分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具有局限性。

3.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含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类,指广义的类,即不分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地域差别、智力程度,都应该作为教育的对象。

(2)意义:首先,“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它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民间,适应了“士”阶层崛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次,“有教无类”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阶层之后,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1)含义:孔子认为学习成绩优秀是做官的条件,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政治贤才,即君子,来实现贤人政治。

(2)影响:孔子将学习和作官紧密联系,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对打破当时的世袭制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保证官僚队伍的基本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5.教学内容

(1)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包含两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以前者为重心。

《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后三项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是为道德修养服务。

孔子在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主要是经过他亲自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即后世所称的“六经”。

(2)特点:偏重人事、偏重文事、轻视自然知识、科技与生产劳动;

      以上是北京文都考研网给出的“2020考研教育硕士|中国教育史:孔子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希望对2020教育硕士考生在复习中国教育史时,有很大的帮助!祝2020考研顺利!

推荐阅读:

2020考研教育硕士|中国教育史知识总结

我要提分

    • 2020考研鹰飞体验营

    研友互动

    关注北京文都微信

    关注文都考研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