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教育综合里面的外国教育史占有举足轻重的部分。因此,教育学考研学子一定要认真去备考。接下来,北京文都考研网小编为帮助教育学考生快速梳理外国教育史,精心整理了311外国教育史知识:德国的教育,供考生参考。
2020考研311外国教育史知识:德国的教育
(一)17—18 世纪的德国教育
1.初等教育——国民教育的兴起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是较早从教会手中夺取教育权的国家。17 世纪初,各封建公国已经把初等教育由教会控制变为国家管理,出现了国立初等学校,教学内容以读写算和宗教知识为主,条件简陋,教师地位低下。
2.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泛爱学校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的影响下出现的,创办人是巴西多。泛爱学校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教育,主张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让儿童自由发展,注重儿童的兴趣,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重要课程等,并此举推广到德国各地,形成了运动。巴西多的《初级读本》,被誉为 18 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
3.中等教育的发展
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骑士学院是三个主要类型。其中,文科中学重视古典文学,把升学预备教育和培养上层职业者(医生、律师、牧师、官吏等)作为重要任务。实科中学,是这一时期德国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它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较早的一所是 1708 年虔信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的“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中学”。骑士学院是一种培养新贵族的学校,这是德国不同于其他欧美国家的一个特点。
4.高等教育的发展
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大学开始出现,较有代表性的是 1694 年建立的哈勒大学,是欧洲的第一所新式大学,1737年建立的哥廷根大学,其特点是:
(1)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为此大胆选用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的基础。
(2)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
(3)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的风气,重视现代外国语。
(4)注重科学研究,设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各种研究所;
(5)上课采用讨论、实验观察等新的教学方法,即使对古典文化的研究也抛弃了背诵、模仿等做法。新大学运动为19世纪柏林大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二)19 世纪德国的教育——洪堡的教育改革
1809 年初,洪堡担任普鲁士公共教育部部长,根据新人文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对德国的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使德国教育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使国家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
1.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改革
洪堡首先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丰富和扩展其教学内容;加强小学师资的培训。
2.中等教育的改革
文科中学:首先,将以前的五种古典中学(文科中学、高级女子中学、学院、拉丁学校、阿卡德米学校)统称为文科中学;其次,规定文科中学教师的任职资格需要通过国家考试取得合格称号;再次,推行新的课程体系,削减古典学科,扩大了普通基础学科的教学。
实科中学:19 世纪,实科中学发展迅速,但地位相对于文科中学来说较低。
3.高等教育的改革
采用崭新的办学理念——教学与科研并重创办了柏林大学。
主要特点是:
首先,柏林大学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其次,聘请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艺术精湛的教授到校任教,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术声望。最后,重视柏林大学的学术研究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等工业学校或其他专业性学院
19 世纪德国在高等教育方面还创建了高等工业学校或其他专业性学院,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三)20 世纪德国的教育——魏玛共和时期(1919—1933)
1918 年德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政府,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但旋即被资产阶级扼杀,变成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的魏玛宪法对教育进行了改革。
(1)初等教育
德国在全国实施了建立 4 年制统一初等国民学校制度(基础学校)。基础学校的经费由地方政府负担,并由地方学校管理局直接管理。全国所有的学龄儿童,不论阶级出身,一律均须进基础学校学习。基础学校毕业后,经考试少数成绩优秀者升入各类中学,大多数进入 4 年制的高等国民学校继续学习,以完成 8 年义务教育。德国教育史上传统的双轨制,在学制形式上被废除。
(2)中等教育
一是取消了中学预备学校阶段,使其开始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学校之上。二是除帝国时期的文科中学、实科学校、文实中学和中间学校继续存在外,还增设了德意志中学与上层建筑中学。中间学校主要招收基础学校毕业后无法升入中学、又不愿意进入高等国民学校的学生,学制为 6 年。文科中学、文实中学、实科中学学制 9 年。这三类学校都与基础学校衔接,为学生升入大学提供服务。德意志中学与其他中学一样招收基础学校毕业生,以德意志文化、德意志学科为主要教育教学内容,浸透着日耳曼民族沙文主义的精神。上层建筑学校与国民学校 7 年级相衔接,课程具有德意志中学和实科中学的性质。
(3)高等教育
共和时期的德国大学又逐渐恢复了它作为讲授科学和研究学术的中心的地位,并且实行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使德国的学术进步和文化提高较各国为快。
总之,共和时期的德国各级各类教育均较前有了较快的发展,双轨学制也有所改变。但教育中始终贯穿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精神,为德国法西斯主义教育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以上是北京文都考研网给出的“2020考研311外国教育史知识:德国的教育”,希望对教育学考研学子在复习外国教育史上面有很大的帮助!祝2020考研金榜题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