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也是备考统考心理学的考生需要去重点复习的科目。接下来,北京文都考研网为提升心理学考研学子的学习效率,为大家分享了312发展心理学: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供考生参考。
2020考研312发展心理学: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
一、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侵犯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包括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①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生来具有的死亡本能追求生命的终止,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是敌意的、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
②生态学理论:也认为人有基本的侵犯本能。按照洛伦茨的观点,所有本能都是进化的产物,它保证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③新行为主义者:则把侵犯行为作为挫折的结果,认为挫折总是导致侵犯行为。攻击可以减轻挫折的痛苦;被攻击者发出的痛苦信号成为二级强化物。
④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班杜拉把侵犯行为看成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
⑤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了认知在侵犯行为中的作用,认为取决于他怎样加工和解释这一信息。由于过去经验和信息加工技能不同,在侵犯行为上有很大个体差异。
侵犯行为的发展:12-24个月,侵犯行为不指向任何特殊的人;2岁左右有了占有感,常因玩具被抢或抢不到而哭;作为特殊目的指向特殊人的真正侵犯行为出现在4岁左右;3-6岁侵犯行为随年龄增长,4岁身体攻击达到顶点;对受到进攻或生气的报复倾向,3岁时有明显增加;进攻的挑起者和侵犯形式也随年龄变化,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以争夺玩具为主转向人身攻击,如取笑、奚落、叫绰号等。
研究表明,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还有更多的言语侵犯。
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①部分取决于他所生活的文化或亚文化的鼓励或宽容;②家庭的情绪氛围;③大众传媒的影响。
侵犯行为的控制:①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②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③移情训练;④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等。
二、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
一般认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个体差异与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社会责任感及提供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和知识有关。
又可称为“向社会或利他行为”,可分为自主利他和规范利他。
自主利他行为是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出于对他人的关心。
规范利他行为是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期待个人报偿或避免批评。
以上是北京文都考研网整理的“2020考研312发展心理学: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希望对心理学考研学子有所帮助。预祝2020考研旗开得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