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艺术类考研考生,除了政治、英语科目的备考,专业课方面的复习是重中之重,公共课的成绩只是一个基础,专业课成绩高,考生才能真正考生理想院校。对于艺术类考研专业的考生,许多考生对于中国美术史的备考感到无助,中国美术史的内容多且杂,需要考生利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备考。下面是北京文都考研课代表与考生分享的关于中国美术史笔记的内容,供考生参考。
第五章 明清时代的中国美术
明初“院画”与“浙派”绘画一“吴门画派”及作品一明代后期花鸟画与人物画的变化(陈淳、徐渭,“南陈北崔")一董其昌与“山水画南北宗论”一明代壁画
清初绘画“清六家”与“四僧”遗民画家)一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清末“上海画派”与“岭南画派”
明清时代西方美术对于中国美术的影响(明代中晚期的江南绘画-清代传教士画家与“院画”)一明清时代木刻版画与民间年画(“徽派”版画,杨柳青、杨家埠和桃花坞年画)
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一明清时代的书法艺术
6、试述石涛的生平及艺术经历,简要介绍石涛的艺术创作及理论对于中国绘画发展的影响。
石涛(公元1641-1710年)是明朝皇族后裔。清兵南下,父亲在明皇室贵族内部斗争中被杀。幼年的石涛逃亡在外,出家为僧,他居无定处,40岁以后往来于南京、扬州之间,多居于扬州,老来曾去北京数年,后回扬州卖画,直到逝世。
国破家亡的特殊经历促使画家与祖国山河大地有了深厚的感情。他长期浪迹山林流动生活,对各地山川风物有着广泛的阅历,对于黄山胜境尤其有深入独到的观察和体验。在大自然的启发下,他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蓬勃的创作热情从事创作,所画山水构图新颖而多变化,景象郁勃新奇,意境宏深,笔情纵恣,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充沛的生命力,与充斥画坛泥古不化、千篇一律的“八股山水”形成鲜明对比。石涛亦擅画花果、兰竹及人物。他的传世作品很多,常见如《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淮扬洁秋图》、《黄山八胜册》、《搜尽奇峰图卷》、《清湘书画稿卷》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及许多题画诗跋中阐述了他的艺术思想,显示了他的绘画理论成就。《苦瓜和尚画语录》共18章,以“一画”为纲领,叙述继承与发展,画家的生活、修养、艺术创造及山水形象用笔、用墨、皴法、构图等多方面问题。有些文句玄虛晦涩而古奥难懂,因而在研究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理解,尚需进一-步探讨。石涛书画题跋,后人曾辑录成《大涤子题画诗跋》、《清湘老人题记》等书,是研究石涛艺术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资料。
石涛在画语录和许多题跋中,发表了--系列切中时弊并带有美学意义的见解,特别是对艺术与生活、学习遗产与发挥独创、主观与客观关系问题的阐述尤为精辟。他针对当时山水画创作严重脱离生活的倾向,提出“山水真趣,须是入野看山时见他”:认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不应停留在外貌,更要“得乾坤之理”和“山川之质”:他要求山水画创作不是对一-山一水、--木一石的模拟翻造,而是通过“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不但表现出“山川形势之精英”,作品要体现画家的感情、精神和品格,达到山川、景物与画家“神遇而迹化”的境地。
在如何对待前人经验问题上,石涛与泥古不化的画家有着原则性的分歧。他深深鄙弃“南北宗”及对于古法亦步亦趋的谬说,主张“我自用我法”。他认为前人的经验是认识表现事物不可缺少的基础或资料,但绝不能拿前人成法代替自己的创造。笔墨艺术表现手段“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继承遗产的目的在于“借古以开今”。他慨叹由于泥古模拟之风盛行,很多画家认为“某家皴法可以立脚:非似某家山水,不能传久:某家清澹,可以立品;非似某家工巧,只足误入”。他尖锐指出这“是为某家役,非某家为我用也。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
石涛在绘画中力主独创。他痛感当时“诸名家,动辄仿某家,法某派”的恶习,高呼“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画家长期实践坚持独创,在艰苦探索中作出成绩,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绘画巨匠,他所提倡的创新精神激励后世画家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