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从生命全程观来研究人格发展问题的心理学家主要有埃里克森、荣格、拉文格。
一、自我发展理论
1.埃里克森的发展社会性理论
自我发展是人终生的命题。
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决定着个体自我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影响着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固。
(1)儿童期:在与外界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认识自身存在。
(2)青年期:开始注意本我的存在,并将注意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
(3)成年初期:成年初期的重要任务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了自我形成。
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其结果是造成新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即自我统一。
2.荣格的内倾—外倾说
生命力内流占优势的人属于内倾型,内倾者重视主观世界,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之中;生命力外流占优势的人属于外倾型,外倾者重视外部世界,好活动、爱交际。
纵观整个人生历程,人的前半生的发展更多为外倾型;当跨入后半生后,个体的发展更多表现出内倾型的特点。
3.拉文格的发展类型说
拉文格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了解自我的发展也就等于认识了人格的发展。
自我的发展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拉文格把自我发展过程出现的类型划分为八种,每种类型代表着自我发展的一种水平,其中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后四个阶段。
(1)前社会阶段:只有达到 “客体永恒”和 “客体守恒”,才能形成一个不同于外在世界的自我,但是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与客体是不分的。
(2)共生阶段:儿童在了解了客体稳定性之后,仍有可能认为他与他父母或生活中的一些玩具有着共生的关系。这个阶段,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冲动阶段:儿童的冲动有助于证实他的独立的同一性。
(4)自我保护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存在规则,并学会了期待直接的、短时的奖惩。
一方面,儿童把规则用于自己的满足和利益;另一方面,儿童又要注意自我控制冲动,学会保护自己。
(5)遵奉者阶段:只有少数成年人处于这个水平。在这个水平的个体行为完全服从于社会规则,如果违反就产生内疚感。这个阶段的个体还表现出强烈的归属需要。
(6)公正阶段:也叫良心水平。
个体遵守规则不是为了逃避惩罚和群体支持,而是为了自己的选择和评价规则。外在规则已经内化为个体的规则,个体形成了自我评价标准,自我反省开始发展。
(7)自主阶段:个人需要与社会规则并不总是一致,因此该阶段的一个独特标志是承认和接受这些矛盾和冲突,对这些矛盾和冲突表现出高度的容忍性。
(8)整合阶段: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十分罕见。
个体不仅能正视内部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并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在很大程度上,自主阶段的描述已经包含整合阶段。
不同的是,在整合阶段同一性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二、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为等级评定稳定性、平均水平稳定性和人格的一致性;可变性表现为冲动性和感觉寻求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性抱负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女都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得独立,独立性的改变与角色选择和生活模式有关。
人格结构的稳定性包括人格结构的构成和各成分的水平。
把成年期人格结构特点与其他发展阶段相比,成年期人格结构与类型保持相对稳定。
到晚年则变化较大,即由主动向被动和由外向转向内心世界的趋势,但个性的基本方面是稳定多于变化的。
成年晚期的人格变化:
①稳定,成熟,可塑性小;
②自尊心强,衰老感及希望做出贡献传于后世;
③消极因素主要是自我中心,猜疑多虑,刻板性,不容易听取反面意见。
小贴士:
从宇航员转行为参议员的约翰·格伦,为了帮助 NASA 研究老年人对于太空旅行的适应情况,在他77 岁时接受了一个为期10 天的使命,重返太空。
他的这一举动说明,其实很多成年晚期个体的生活还是充满活力和热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