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心理学考研312普心知识:听觉理论
2025心理学考研312普心知识:听觉理论
时间:2024-01-16 14:40:37
编辑:Lcc
小编为了帮助2025心理学考研312考生学好普通心理学,特意分享——2025心理学考研312普通心理学知识: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
(1)提出者:拉瑟福德。
(2)理论观点:外界声音的振动会引起耳蜗基底膜相同频率的振动,听神经所发放的神经脉冲,可以复制外界声音的频率,就像电话的收话机与接话机的关系,又叫电话理论。
(3)缺陷: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振动,人耳却能分辨每秒振动1000次以上甚至20000次的声音,这是频率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2.共鸣理论
(1)提出者:赫尔姆霍茨。
(2)理论观点:基底膜上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就像竖琴的琴弦一样,它们分别与外界不同频率的振动发生共鸣。短纤维与频率高的声音发生共鸣,长纤维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不同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人产生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又叫位置理论。
(3)缺陷:人耳能接受20~ 20 00Hz的振动,最高和最低频率之比为1000: 1,而基底膜上横纤维长短的比例仅为10: 1,二者并不对应,因而根据并不充分。
3.行波理论
(1)提出者:冯.贝克西。
(2)理论观点:该理论发展了赫尔姆霍茨共鸣理论的合理部分,认为基底膜由声波引起的振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不同频率的振动到达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后振幅达到最大值便停止下来。低频可达到耳蜗顶部,高频只能达到耳蜗的底部,从而实现基底膜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辨,又叫新位置理论。
(3)缺陷: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4.神经齐射理论
(1)提出者:韦弗尔。
(2)理论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一致的,在声音频率较高时,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做出反应,就需要神经纤维的联合“齐射”来加以反应了。
(3)缺陷:齐射理论只能对5 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超过5 000Hz时,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
扫一扫
进考研专属交流群 获取更多考研干货资料
优先参加最新福利活动
我要吐槽
热门课程
研友互动
199管理类联考
微信交流群
微信交流群
396经济类联考
微信交流群
微信交流群
备考指南
备考中心
报考动态
复试调剂
- 2025心理学考研312普心知识:听觉理论
- 2025心理学考研312普心知识:听觉现象
- 2025心理学考研312普心知识:视觉现象-颜色
- 2025心理学考研312普心知识:视觉现象-明度
- 2025心理学考研312普心知识:视觉的含义及生理基础
- 2025心理学考研312普心知识:感觉测量
- 2025心理学考研312普心知识:注意的品质
- 2025心理学考研312普心知识:注意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