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研究方法,占311教育学综合分值约30分。该科目也是参加2020统考311教育学考研者必须要掌握的部分!接下来,北京文都考研网小编为帮助教育学考生梳理核心知识点。特意分享“311教育学研究方法知识: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供考生参考。
2020考研311教育学研究方法知识: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
一、教育实验概述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
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
1.因果关系的探讨
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相区别,实验研究可以系统地变化条件,观察因这些条件变化所引起的事物相应变化,从而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变量间的 因果关系。历史研究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件;调查研究以收集、分析存在的客观事实或材料为直接认识任务,是对现状的认识把握。只表明“是什么”,“怎么 样”;相关研究说明事物发生、发展过程诸要素的相互关系,“表明两个事物之间有联系”。它们都不能直接对原因和结果作出确定的判断,只有实验研究,才揭示 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说明“为什么”,推论因果关系的逻辑性。
理论研究也推论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但与实验研究不同,理论研究是在一定实际材料基础上,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抽象和概括,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科学 结论。这是一种纯思辩的理性研究方法。而实验研究则是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是把抽象的理论思维活动再现于感性的具体之中,通过实验,进一步论证思辩的结论使它具有说服力。正是多种方法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和验证,才能使我们对复杂的教育现象有所认识。
2.自变量的操作(进行实验处理)
教育实验是为了变革现实,探索和创新,是要索取,不是消极等待研究现象的自然发生。因此,必须主动操作自变量的变化,否则就不能成其为教育实验。
自变量,既变化的措施、条件。操作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人为地去干预、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和进程,有意识地变革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条件从而得到自己所要的结果。
一般来讲,对自变量的操作方式有三种,A 对非 A,一点 A 对许多 A,A 对 B,但无论那一种,在一个教育实验中,研究者至少操作一个变量,控制其它的无关变量,观察在一个或更多的变量上的效果。
3.合理控制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教育实验中,未来探索因果关系,证实确实是自变量 X 导致因变量 Y 的变化,就必须排除其它 无关因素的影响,使实验的其它条件保持恒定。只有控制外来的无关变量,保证各方面变量平等,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可靠的。如果没有控制,就无法显现假设中提 出的因果关系,实验也不可能有效度,“控制”,在教育实验中主要含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研究对于外部因素和实验情境的控制能力,包括各种无关因素的控制; 二是研究对于实验所操作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三是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既研究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控制无关变量。
(三)教育实验研究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
1.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
以自然科学为典范,强调因果关系的解释和研究的规范性,强调数学工具的运用和定量的研究,强调分析的方法,强调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将事实与价值分开以追求结论的客观性。这是 19 世纪以来形成的实证主义研究途径。
2.从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发展而形成
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现实的教育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关注价值、情感和个性,强调研究目的的应用性,对象的整体性以及定性研究,强调综合(整合)的方法。
(四)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
1.检验、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重要标准。教育实验是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 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理论的真理性受到检验,并且实验的结果也将进一步充实、完善这些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2.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通过教育实验,人为地创设一定系统和环境,在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改革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通过提供有意义的可信赖的信息,不仅对现有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筛选、改造、提炼和发展完善,而且直接促进教育质量的,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3.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当研究者提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理论后,必须通过教育实验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方案从而付诸教育实践,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通过实验 一方面寻求将这些理论具体化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操作程序;另一方面,实验的结果又将进一步检验、充实、完善这些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五)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在整个实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实验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一阶段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选择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在概述假设的陈述句中,要清楚地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这种指导性理论,启发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对实验研究的方向、范围以及如何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资料作出 明确的具体规定。为了使这一理论系统分析更切近客观实际,需要做先期的调查研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以及课题组成员充分的讨论。
(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
(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
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实验中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是认识的相对性的具 体表现。分析实验结果时要区分什么是实验应该消除的误差,什么是实验应有的结果。只有同时给出实验误差范围的估计,才能获得具有科学价值的结果。同时,在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并对实验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推广,扩大使用范围。
二、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依据不同的标准,教育实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
(一)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自然实验在教育教学的情境中进行,实验室实验在专门的实验室中进行。
(二)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确认性实验在于通过实验收集事实材料,确认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基本特征,并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
探索性包括有预测作用的超前实验,是以探索某种教育现象以及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规律为目标,通过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及问题解决,尝试建构某种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验证性实验是以验证已取得的认识成果用再实践的经验来检验、修订和完善。(重复性)
(三)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又成单一变量实验,多因素实验又称组合变量实验,该实验同时操作自变量中的几个因素。
(四)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前实验这种设计策略,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前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但可以操纵变化自变量。
准实验设计是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
试的情况。
真实实验设计使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并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
以上是北京文都考研网给出的“2020考研311教育学研究方法知识: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希望考生一定要尽量背诵下来。祝2020考研战场中取得好分数,加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