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资讯

咨询热线8:00-24:00 400-0999-680

首页 考试资讯考研专业课 2023考研统考312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动机、需要和意志

2023考研统考312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动机、需要和意志

时间:2021-11-10 16:17:22 编辑:leichenchen

      统考312心理学考研专业课,要看的书目较多。为了帮助备战312的2023考研者们,学好专业知识。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出-2023考研统考312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动机、需要和意志,供考生参考。

2023考研统考312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动机、需要和意志

2023考研统考312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动机、需要和意志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外在条件。

二、动机的功能

①激活功能:动机是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②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动机不一样,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③维持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三、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①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包括饥饿、渴、性、睡眠等。

②社会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

四、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动机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的曲线,这就是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变化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

五、动机的理论

(1)本能论:

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本能论的支持者:

①詹姆斯认为,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

②麦独孤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与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③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是由人类生来固有的本能驱力决定的,这种本能驱力使人类产生一种紧张状态,驱使人采取行动,并通过消除紧张来获得满足。

④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是由生来固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决定的。

⑤洛伦茨认为,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印刻现象)。

评价:本能论不能确切地解释行为的原因,并且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是一种循环论证的过程。

(2)驱力理论:

驱力是指由生理需要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驱力理论的支持者:

①武德沃斯提出了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

②赫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驱力(D)、习惯强(H)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P),它们的关系可以表示为:P=D×H。

评价:行为是从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中习得的观点得到了行为主义的赞同,但忽视了外在情境的作用,不能解释一些行为,如节食行为,在这一行为中,人的驱力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

(3)唤醒理论:

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了唤醒理论,认为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为它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唤醒理论有三个基本原理:

①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高于这个水平时就需要减少刺激,低于这个水平时就需要增加刺激。刺激水平和偏好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②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③个体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于复杂的刺激,经验也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组织刺激。

(4)诱因理论:

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它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赫尔在驱力理论的基础上,接受了诱因这一变量,把它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即:P=D×H×K。

(5)认知理论:

①期待价值理论: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托尔曼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或反应和刺激的联系。期待能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②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假设人类有两种强烈的需要,一种是理解周围世界的需要,一种是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人们就要根据各种线索对已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解释。行为的结果可以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或者同时归因于这两种因素。有效的个人因素是由“能力”和“努力”构成的,而环境因素是由“任务难度”和“运气”构成的。

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归因的维度有三种 :控制点(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能力、问题难度是稳定因素,努力、环境、运气等是不稳定因素。若将成就行为归于不稳定因素,人们会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不一致;反之则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一致。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影响个体今后努力的行为。

(6)自我决定理论:

德西认为,自我决定是个体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对行为做出的自由选择。人们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自我决定。自我决定理论将人类行为分为两大类: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①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其特点是设计和选择行为。这种行为在于满足人的需要。

②非自我决定行为没有真正的选择。它受外在刺激的控制,因而是无动机的。

(7)自我功效论:

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8)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成就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的知觉。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

①掌握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知识和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

②成绩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

(9)逆转理论:

人们的心理需要是对立的,有四对相反的元状态,即目的—超越目的、顺从—逆反、控制—同情、自我中心—他人取向,进而有不同的动机模式。每对动机状态都是按相反方向对应排列的。在当前任务中每对动机的两种状态中只有一种能被激活。

六、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七、需要的种类

①按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主要由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意义。社会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的作用。

②按指向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指向社会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的需要叫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精神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的需要叫精神需要。

八、需要的层次理论

(1)个体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个体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生理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存的需要;

②安全需要是个体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的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体渴望与人建立一种良好关系,并在其群体和家庭中拥有地位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的自重、自爱和期望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认可等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

(2)马斯洛将这些需要归为两类,前四种需要称之为缺失性需要,这些需要不能满足时将会推动个体寻求这些需要的满足,一旦满足了,其动力就会降低。自我实现需要是生长需要,它永远保有动力性,能促使个体不断发展。

(3)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它们是与生俱来的,是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最。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所需力量相应减弱。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

九、意志的含义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可把意志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的动机。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所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十、意志的特征

①目的性: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

②随意性: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识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③坚韧性:意志是在达到目的的行为活动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来的。

十一、意志行动过程

一般将意志行动分为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中要确立行动的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案并做出决策。在确立目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动机的冲突,只有解决了动机的冲突才能顺利完成准备的阶段。

②执行阶段:执行阶段中要坚定地执行既定的计划,努力克制妨碍实现目标的动机和行动,克服达到目标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同时还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审视自己的计划,及时修正,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十二、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个体的行为都有其目的,如果个体想要达到的目的不止一个,而且想达到的目的之间又有矛盾,即不能同时都达到的时候,就出现了动机的冲突。动机冲突有以下几种:

①双趋式冲突:遇到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又具有同样强度的目标,但两个目标不能同时都获得,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这种冲突叫做双趋式冲突。

②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目标,这种冲突叫做双避式冲突。

③趋避式冲突: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这种冲突就叫趋避式冲突。

④多重的趋避式冲突:人们面对多个目标时,每个目标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另一个,必须进行多重选择叫多重趋避式冲突。

十三、意志的品质

意志品质是由个体意志行为特点构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①独立性:人不屈服于周围人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与这种品质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武断。

②果断性:果断性表现为能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它们。与这种品质想法的事优柔寡断和草率。

③坚定性:也叫顽强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与这种品质相反的事动摇性和执拗。

④自制性: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是意志的抑制功能。采取决定阶段,它表现为能够周密地思考,不为环境中各种诱因左右,执行决定时,则表现为克服各种内外的干扰,把决定贯彻到底。自制力还表现为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调节。与这种品质相反的是任性和懦弱。

      综上是“2023考研统考312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动机、需要和意志”,希望对复习312心理学考研学子们有所帮助!预祝2023考研顺利!

推荐阅读:

2023考研统考312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扫一扫

进考研专属交流群 获取更多考研干货资料

优先参加最新福利活动

我要吐槽

    • 文都考研课代表

    研友互动

    199管理类联考
      微信交流群

    396经济类联考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