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资讯

咨询热线8:00-24:00 400-0999-680

首页 考试资讯考研专硕 2020考研临床医学硕士(西医)病理学知识:血栓形成

2020考研临床医学硕士(西医)病理学知识:血栓形成

时间:2019-10-31 14:58:41 编辑:leichenchen

       临床医学硕士(西医)病理学属于基础医学,在试卷中占比约15%,因此,考生在冲刺阶段也需要好好复习!接下来,北京文都考研网为快速帮助学子们牢固病理学重难点,特意分享“临床医学硕士(西医)病理学知识:血栓形成”,供考生参考。

2020考研临床医学硕士(西医)病理学知识:血栓形成

一、血拴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流动状态下,由于血小板的活化和凝血因子被激活致血液发生凝固。

血栓形成的条件包括: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异常、血液凝固性增加。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心血管内皮的内皮细胞具有抗凝和促凝的两种特性。在生理情况下,以抗凝作用为主,从而使心血管内血液保持液体状态。

1.内皮细胞的抗凝机制主要包括:屏障作用、抗血小板黏集作用、合成抗凝血酶或凝血因子以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2.内皮细胞的促凝机制主要包括:激活外源性凝血过程、辅助血小板黏附、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内皮细胞损伤启动了内源性凝血途径,同时,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此过程中,血小板的活化尤其重要,主要包括黏附反应、释放反应和黏集反应。

(二)血流状态的异常

血流减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改变有利于血栓形成。静栓血栓的发生率是动脉血栓的四倍。

(三)血液凝固性增加

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高凝状态两种。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一)形成过程

血管内皮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血小板黏附,释放血小板颗粒→颗粒释放 ADP、血栓素A2 等→局部血小板发生黏附→形成可逆的血小板小堆→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形成不可逆的血小板小堆→血栓形成。

三、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和吸收

2.机化和再通

①在血栓形成后的 1~2 天,已开始有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从血管壁长入血栓并逐渐取代血栓。由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的过程。称为血栓机化。

②在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周围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这一过程称为再通。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1.阻塞血管

2.栓塞

3.心瓣膜变形

4.广泛性出血

       以上是北京文都考研网给出的“2020考研临床医学硕士(西医)病理学知识:血栓形成”,希望对西医考研学子有所帮助!祝2020考研通过!

推荐阅读:

2020考研临床医学硕士(西医)病理学知识汇总

2020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西医)病 例分析题技巧汇总

扫一扫

进考研专属交流群 获取更多考研干货资料

优先参加最新福利活动

我要吐槽

    • 文都考研课代表

    研友互动

    199管理类联考
      微信交流群

    396经济类联考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