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硕士(西医)要背诵的知识较多,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提升西医专业课水平呢?接下来,小编为临床医学(西医)考生整理出——临床医学硕士(西医)知识点:细胞坏死,供考生参考。
2021考研临床医学硕士(西医)知识点:细胞坏死
当细胞发生致死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便可引起细胞不可逆损伤,即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分为坏死和凋亡两种类型;
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其基本表现是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炎症时,坏死细胞和周围渗出的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可促进坏死的进一步发生和局部实质细胞溶解,因此坏死常同时累及多个细胞。
1.细胞核的变化
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包括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
2.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较常见)
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坏死灶与健康组织界限多较明显;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轮廓仍可保存;坏死区周围形成充血、出血和炎症反应带;
(2)液化性坏死
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或磷脂,则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液化;镜下特点为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
(3)纤维素样坏死(旧称纤维素样变性)
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类型;见于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病、结节性多动脉炎、急进性肾炎、急进性高血压、胃溃疡底部小血管等;
(4)干酪样坏死
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质地松软、细腻,状似干酪,称为干酪样坏死;镜下为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是更为彻底的凝固性坏死;由于坏死灶内含有抑制水解酶活性的物质,故干酪样坏死物不易溶解也不易吸收;干酪样坏死除常见于结核病外,还可偶见于某些梗死、肿瘤、结核样麻风等;
(5)脂肪坏死
急性胰腺炎时,细胞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乳房创伤时脂肪细胞破裂,可分别引起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也属于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后,释出的脂肪酸与钙离子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钙皂,称皂化斑(脂肪酸钙);
(6)坏疽
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坏疽等类型;
干性坏疽:
①病因:继发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②致病条件: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通畅的四肢末端;
③肉眼观: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
④病灶边界: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
⑤细菌感染:腐败菌感染较轻;
⑥全身症状:轻;
⑦好发部位:四肢末端;
湿性坏疽:
①病因:继发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②致病条件: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动脉阻塞且静脉回流受阻的四肢末端;
③肉眼观:坏死区水分较多;
④病灶边界: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⑤细菌感染:腐败菌感染较重,易繁殖;
⑥全身症状:重;
⑦好发部位:肺、肠、子宫、阑尾、胆囊;
气性坏疽:
①病因:由产气荚膜杆菌感染引起;属于湿性坏疽;
②致病条件:狭深的开放性创伤伴产气荚膜杆菌的感染;
③肉眼观:坏死区水分较多,皮下积气;
④病灶边界: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⑤细菌感染:病情发展很快;
⑥全身症状:重;
⑦好发部位:小而狭深的开放性伤口;
3.坏死的结局
(1)溶解吸收
坏死细胞及周围中性粒细胞释放水解酶,使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由淋巴管或血管吸收;不能吸收的碎片,则由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坏死细胞溶解后,可引发周围组织急性炎症反应;
(2)分离排出
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表皮黏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皮肤、黏膜浅表的组织缺损称为糜烂,较深的组织缺损称为溃疡;
(3)机化与包裹
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如果坏死组织太大,肉芽组织难以向中心部完全长入或吸收,则由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将其包围,称为包裹;
(4)钙化
坏死细胞和细胞碎片若未被及时清除,则日后易吸收钙盐和其他矿物质沉积,引起营养不良性钙化;
以上是“2021考研临床医学硕士(西医)知识点:细胞坏死”,希望对西医考生们有所帮助!祝2021考研顺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