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资讯

课程

咨询热线8:00-24:00 400-0999-680

首页 考试资讯考研专业课 2020考研313中国古代史:“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2020考研313中国古代史:“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时间:2019-03-11 17:17:02 编辑:leichenchen

      历史学考研要记忆的知识点繁多,对于参加2020历史学考研学子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课水平呢?接下来,北京文都考研网小编针对313历史学中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作了一个知识梳理,供考生参考。

2020考研313中国古代史:“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一、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1、面临的问题

A:土地兼并

B:赋税繁苛

C:庄园发展:租给农民耕种,租种者称为“庄客”、“田客”;依附性弱。

D:边疆形势日趋严峻,原有镇戍镇不足以应付,军费紧张。

2、改革措施

A: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唐初三省六部体制分工明确,职掌固定,无弹性。后随形势的变化,有些事情无部门负责,只得奏请皇帝。高宗武后时,设“北门学士”。武则天时交中书省处理。武则天时出现“使职”。玄宗时采纳张说建议,改革。下设五房,掌庶政。中书门下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B:检括户口。唐前期在正役和杂徭之外,另有“色役”,不服役者纳资,称“资课”。色役可免征行,纳资后可不上番。不少人冒充色役。宇文融括户。

C:改变地税、户税征收制度。唐前期地税作为义仓用,户税非定制。玄宗时按丁征收使的调不再适用,改地税按户等征收为按亩;户税为定制,按户征收。

D:实行回造纳布与和籴制度。开元25年(737年)。

E:改革兵制。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无法承担兵役。募兵制发展:开元年间,无论京师宿卫、边镇戍兵乃至地方武力基本上被募兵制代替。开元11年(723年),根据张说的建议,京师宿卫由募士承担,号长从宿卫,后改称“彍骑”。边镇戍兵自737年行招募制,戍兵称为“长从兵”或“长征健儿”。749年,折冲府无兵可征,政府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至此,府兵制废除。另一变化是:边疆形势的发展导致节度使的出现;武则天时实行屯防制度;开元初年,沿边设九个节度使和一经略使。节度使兵多财厚,形成内轻外重局势。

“夫所謂方鎮者,節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邊將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此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其后禄山子庆绪及史思明父子继起,中国大乱,肃宗命李光弼等讨之,号‘九节度之师’。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新唐书》卷50《兵志》)

二、安史之乱

1、背景

A:胡人出任边将:开元末,李林甫为相,为专宠固位,杜绝节度使入相之途,奏请用胡人为节度使。胡将团结、藩部落胡人,形成集团。

B: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

2、叛乱经过

天宝14年(755年)起兵;次年正月,称帝洛阳,号大燕,攻陷长安。马嵬驛之变。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张巡、许远。763年被平定。

3、后果

三、藩镇割据

1、割据的原因

由平叛力量与反叛力量及唐王朝维持均衡导致。

2、割据类刑

A:河北地区型:河朔三镇(成德、魏博、卢龙),独立性最强。

B:中原、西北型:依附和游离,半独立。

C:东南、西南型:基本忠于朝廷。

3、藩将与部属的关系

牙兵。

4、政府对割据者的战争

德宗朝泾原兵变。宪宗朝获得较大成果,淄青、淮西藩镇平定,河朔纳地归命,称“元和中兴”。

5、割据的影响

史料:

1.高祖、太宗之制,兵列府以居外,将列卫以居内,有事则将以征伐,事已各解而去。兵者,将之事也,使得以用,而不得以有之。及其晚也,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城池之固,器甲之利,举而予之。何虑于其始也深,而易于其后也忽,如此之异哉?岂其弊有渐,驯而致之,势有不得已而然哉?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以自世,既则迫于利害之谋,故其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可不戒哉!(选自《新唐书》卷64《方镇表序》)

2.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谓之姑息之政。(选自《新唐书·兵志》)

四、宦官专权

1、典掌军权

玄宗时宦官高力士管小事,不掌军权。肃、代时李辅国(尚父)、程元振、鱼朝恩典禁军;代宗曾诛杀后者,不令宦官典兵。德宗时任宦官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典神策军,此后形成定制,控制了中央军事力量。

2、参预机要

宪宗任宦官为“左右枢密使”,与“左右神策中尉”合称“四贵”。

3、监军

五、官僚士大夫对宦官的斗争(南衙北司之争)

1、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

805年;顺宗时;王叔文、王伓。

2、甘露之变

六、牛李党争(“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

1、首领

牛党:牛僧孺、李宗闵。李党:李德裕。

2、原因

并非基于不同明,,主要是争权夺利。

3、持续时间

40年。

翰林院的出现:武则天令“北门学士”居中用事,参决百司表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以中书省不能及时完成众多的诏令起草任务,成立翰林学士院,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工作。德宗泾原兵变避难外地,中枢机务委命翰林学士陆贽,一日诏书数百,皆由他斟酌起草,称“内相”。但此时其组织机构尚不严密,决策权还不固定。永贞元年(805年)唐宪宗即位,对翰林院进行强化和改革:在诸学士之上置翰林学士承旨,为首脑,成为法定的“内相”。由于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都有草诏权,分工不明,宪宗将其分为两制,各置六员。翰林院在宫禁之内,故称翰林学士为“内制”;唐后期中书省在皇城,故称舍人为“外制”。内制重于外制,朝廷制诏、诏令、赦文等都由翰林学士执笔,舍人只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这样,翰林学士的草诏权就被固定下来,翰林院成为设置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

      中国古代史占历史学综合分值约30%,因此,大家在复习中一定要多花精力去总结归纳。以上是北京文都考研网给出的2020考研313中国古代史:“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希望2020历史学考研者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祝2020考研心想事成,加油!

推荐阅读:

2020考研313中国古代史知识总结

我要提分

    • 2020考研鹰飞体验营

    研友互动

    关注北京文都微信

    关注文都考研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