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笔记能够帮助考生迅速的掌握知识的框架和内容,尤其是一些高分学员的笔记,能够帮助考生学习效率,本期文都考研课代表与考生分享的是西南财经大学考研专业课经济学的笔记,供考生参考。
西南财经大学考研专业课经济学笔记:社会主义的分配和消费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的分配和消费
两种区别都可能考
一、国民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NP)的区别P314
1、使用角度:GNP是地域性概念,在国家范围内;GDP既是地域概念,也是国民概念,比GNP宽。
2、对于净要素的认定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本国居民在国外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收
入)
二、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区别
最重大的差别就是后者是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不包括劳务这部分。还有价值构成的差别。
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了解两者各自在什么范围内分配,各自体现的基本要求。
1、二者的区别
(1)范围初:在生产领域,体现市场效率
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二次分配
(2)主体初:市场主体(企业,劳动者)
再:全社会(政府及有关部门)
(3)分配绩效初:市场化分配,要根据生产要素边际贡献率,是效率分配,会有差距;
再:在国家范围内的分配,因此追求的是公平,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倾斜和照顾,
2、二者关系(体现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1)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效率优先的要求
A、承认生产要素的私人产权(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等),即必须实现要素的流动,优化配置。
B、按照各种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贡献率(即经济增加值中的质和量)来决定其回报大小。
C、效率分配只能保证机会均等,不能保证结果的平等,即市场分配方式不能必然保证公平
(3)效率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如果合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反之过大的话会抑制社会进步,可能导
致阶层之间矛盾激化,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针对市场化初期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通过宏观上的二次分配
,使其变成合理的差距。(基尼系数大于0.4不合理,反之合理,年初我国官方数据是0.39)
(4)针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过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参考《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九部分)。(另外,该书第4、8、16条均是可与理论结合的现实热点,
可作个参考)。
要规范收入分配,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稳定中间收入,低
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征税),取缔非法收入。
市场化分配肯定出现收入差距,对其宏观调控,但一定要注意其是二次的,不能直接进入企业、市场,去规定
工资等等,要尊重一次分配的再调节。
(5)再分配的必要性P316(3点)
3、非法收入(高收入)的来源:一是权力寻租,腐败收入在我国造成基尼系数0.9;二是垄断收入(如电信)
;三是违规的不正当竞争的收入,假冒伪劣,侵权行为获得市场暴利(这是最主要的)。
宏观的二次分配就是要照顾社会均衡发展,限制取缔不正当,不公平,不合法的收入,但不取缔正当的高收入
。手段主要有:可征收个人所得税,同时对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
险等等(结合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九部分)。
四、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1、按劳分配现阶段的特征:P326-327(3点)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P331-332
(1)以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结合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按劳分配的舞弊:传统的按劳分配已经演变成一种平均主义。按要素分配的根本要求:A、对要素的所有
权,支配权的市场认定;B、对要素贡献率的市场评价。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要素分配体现了市场的要
求。
(3)二者结合点。在市场条件下,按要素分配使按劳分配真正体现了市场的要求: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过去
按劳分配主要是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要求,以低工资实现高就业),从短期来看,按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
的补充,从长远看,按劳分配应是按要素分配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最终按劳分配要被按要素分配兼容。
(4)市场转型过程中,要逐步淡化个人收入分配中传统体制的色彩(要求平均,要求等级、职称),强化市场
功能对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
(5)对于基于按要素分配的结果造成的收入差距,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要注意:是二次调控,而不是直接干
预企业,市场分配行为。
五、怎样处理“先富、后富、共富”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先富”与“共富”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1)让一部分人先富的原因:P332-333。
(2)“共富”目标的重要性:是与我们所选择的社会制度的目标是一致的。
2、改革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造成的问题是:与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差距还客观
存在,甚至还扩大了。
3、十六大提出,我们已达到总体小康,这个“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存在地区差异,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共
同富裕还未真正实现。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在未来十几年里(到2020年),人均GDP要达到
$3000。建设全面小康的任务是要扶持、推动社会弱势群体,如解决下岗职工,三农问题。发展生产力是基础,
是手段,更重要的是与之同时,解决收入不公问题。改革前20年,改革的成本分担机制不公,特别是90年代以
后,农民、下岗工人更多地承担了改革的成本,逐渐成为弱势群体,而社会强势群体则承担了很少甚至没有承
担成本,更多地享受了改革的好处。例如有人利用内幕消息等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因此广大中小股民
则承担了资本市场改革不完善的成本。因此,改革后的20年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十分关键。否则,即使发展上
去了,社会也会垮掉。
六、建立社会保障问题(内容、目标)
1、含义。主要内容P334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1)主体: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商业性保险公司。
(2)目的:盈利与否。商业保险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险的一种补充。
3、意义:P336(3点)
4、基本方向P337(4点)目标四个化结合十六大内容。十六大提出:社保逐级完善,社保基金统筹不应有地区
差异,健全医疗保障,农村养老保险金等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