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311教育学考研学子,在备考中一定不要忘记识记名词解释。要知道该题型在试卷中必不可少!下面,北京文都考研网小编为教育学考研者,整理出311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孟子教育思想,供考生参考。
2020考研311中教史名词解释: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公肄之人的利益”。其思孟学派,即孟子与孔子的孙子子思对儒学有共同见解,在儒学分化中形成“思孟学派”,成为儒学派别中最有影响的学派,被后来封建统治着看做是儒学正统,成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教育思想有:
一、“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1、“性善论”内容与价值: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孟子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2、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扩充善性:“善”的社会习得依靠教育,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存心养性”,把人的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二是“求放心”,乃是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3、教育对社会的作用——经过教育来扩充人性进而达到国泰民安。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和“德治”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中心是“民本”思想。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强调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最有效手段。
二、“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具体说来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的价值: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为人们普遍接受。孟子想把国家统一政治的实现,建立在以“孝”为纽带的血缘宗法关系的基础上。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三、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1、孟子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描绘: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是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远远高于物质财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的顺从。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2、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途径: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四、教学思想
孟子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强调个体认 知中的自觉性。
(1)深造自得
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的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深造自得的办法:深入学习和钻研,尤其主张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不轻信,不盲从,要求读书不拘于文字表层意思,而应通过思考,去体会深层意蕴。总之,学习特别重要的由感性学习上升到理性思维,孟子强调理性思维。
(2)盈科而进(循序渐进)
就是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要有步骤,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4)专心有恒
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他认为,人们在学习上的差异取 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与否,而不是在于天资的高低。
以上是北京文都考研网给出的“2020考研311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孟子教育思想”,希望对参加2020统考教育学的考生有所帮助!祝2020考研顺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