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考研学子们,在强化提升阶段,需要开始背诵考点知识啦!下面,北京文都考研网为助参加2020统考农学考生一臂之力,分享出动物生理学知识点:体温,供考生参考。
2020考研农学415动物生理学知识点:体温
(一)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变动
1、体温:体温既是新陈代谢的结果,又是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2、体温的生理波动:波动范围<1℃
(1)昼夜节律:2:00~6:00时的体温最低,13:00~18:00时最高。
(2)性别:成年女性比男性平均高0.3℃,在一个月经周期中,以排卵日的体温最低。而公畜的体温较母畜略高,母畜在发情期和妊娠期的体温较平时稍高,排卵期则有体温降低现象。
(3)年龄:幼畜的体温比成年家畜略高。
(4)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可使体温暂时轻度升高。
(5)其他:精神因素、环境温度等也可引起体温变化。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产热因素:来自食物在体内的代谢, 肌肉作功,微生物发酵作用 。
2、产热形式
(1)寒颤性产热:寒冷刺激可引起骨骼肌出现寒颤性收缩,使产热增加4~5倍,称为寒颤性产热。
寒冷时体内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机体(特别是肝脏)产热增多;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也被激活,导致脂肪被分解、氧化,产生热量。
(2)非寒颤性产热:在哺乳动物的啮齿目、灵长目等5个目中发现褐色脂肪组织,褐色脂肪在细胞内氧化释放大量热量。在低温时,由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褐色脂肪的代谢率可以比平时增加一倍。可以给一些重要组织包括神经组织迅速提供充分的热量,以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为这部分产热与肌肉收缩无关,称为非寒颤性产热,或代谢性产热。
3、机体散热方式:
①辐射散热 由温度较高的物体表面(一般为皮肤)发射红外线,而由温度较低的物体接收的散热方式。经该途径散发的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70%~85%。
辐射散热与环境温差及辐射面积有关。
②传导散热:将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较冷的物体。
传导散热量除了与物体接触面积、温差大小有关外,还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密切相关。
③对流散热:紧贴身体的空气由于辐射的结果温度升高,体积膨胀而上升,冷空气接着来补充,体表又与新移动过来的较冷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因而不断带走热量。
④蒸发散热 是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主要是呼吸道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每蒸发1g水可带走2.44 kJ热量,因此蒸发是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三)体温调节
1、动物的体温调节的方式
自主性调节: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
行为性调节:增减衣着,开电扇空调等行为。
2、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①分布:全身皮肤、某些粘膜和腹腔内脏等处。
②类型: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
③作用:温度感受器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除产生温觉之外,还能引起体温调节反应。
(2)中枢性温度敏感神经元
①分类: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血温↑→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血温↓→冷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②分布: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等处。 局部脑温变动0.1℃,加温PO/AH → PO/AH的热敏N元+ → 散热反应↑产热反应↓;冷却PO/AH → PO/AH的冷敏N元+ → 散热反应↓产热反应↑
说明:PO/AH中的某些温敏N元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
(3)体温调节中枢
虽然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整个CNS中都存在调节体温的中枢结构。但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PO/AH还能对中脑、延髓、脊髓、皮肤等处传入的温度信息发生反应,以及能直接对致热物质、5-HT、NE等物质发生反应。说明PO/AH具有体温调节整合中枢的地位。
(4)体温调定点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设定了一个规定的体温值,即37℃。
3、体温调定点学说
调定点按照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的工作特性来调节体温的高低。
4、动物的休眠:是动物在不良条件下维持生存的一种独特的生理适应性反应。分为冬眠和夏眠。
在休眠状态下,动物机体内的一切生理活动都要降至最低限度,由于不能摄食,休眠过程中的生命维持主要依靠休眠前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
休眠动物最明显的生理变化是体温降低、基础代谢降低、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
甲壳动物、蜘蛛和昆虫等以及变温的脊椎动物都进入一种麻痹(休眠)状态,这种状态也称冬眠 。
动物生理学占专业课中的分值约50%。因此,备考农学考生一定在该科目中不能马虎!以上是北京文都考研网整理的“2020考研农学415动物生理学知识点:体温”,希望对考生们在复习动物生理学时有所帮助!祝2020考研顺利通过,加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