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夏令营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拓展研究生生源,也为全国大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目前已有很多学校发布2022保研夏令营通知!接下来,为帮助想要申请的学子们,及时掌握2022保研夏令营信息,小编分享——2022保研夏令营: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供考生参考。
2022保研夏令营: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
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计划于2021年8月中旬举办“优秀大学生新力学夏令营”活动。此次夏令营将以线上会议、直播的方式进行,通过学术讲座、实验室云参观以及师生在线交流等形式,帮助学员近距离了解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力学学科的基本情况以及研究动态,促进国内力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为2022级研究生录取进行初步考察和优选。
一、申请专业与人数
本次夏令营主要面向全日制培养硕士点,优先鼓励有志于进入力学学科的学生,总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
二、申请条件
1.具有推免资格高校的2022届应届本科生,达到所在高校推荐免试生要求或立志报考我院研究生者优先;
2.遵纪守法,品学兼优,身心健康;
3.本科专业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鼓励数学、土木、机械等相关专业同学跨专业报名);
4.学习成绩优秀,本科前5个学期总评成绩(绩点)排名在该校本专业同年级前20%;
5.对于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如有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著作、专利等),申请条件可适当放宽。
三、申请流程及材料
1.请扫描指定的二维码填写报名信息
2.将以下材料电子版(扫描成PDF文件)按顺序合成一个PDF文件,并将其命名为:姓名-学校-专业-夏令营,于7月26日前发送至邮箱lixiang9@njust.edu.cn,无需寄送纸质材料。
(1)本科前5个学期的成绩单和专业排名证明扫描件(由所在学校院系的教务部门加盖公章,不能及时提供公章的可于下学期补交);
(2)英语水平证明扫描件;
(3)其他证明材料扫描件(如学生证正反面、身份证正反面、科研论文、获奖证书等)。
3.报名截止后,夏令营组委会对申请者提供的材料进行评审,并于7月31日之前对报名邮件进行回复。入选营员须在收到录取邮件之日起2日内回复邮件确认是否参加,逾期未回复者视为自动放弃资格,名额由候补申请者递补。
四、活动安排
1.活动形式:腾讯会议线上进行,营员须提前下载安装“腾讯会议”APP;
2.活动内容:开营典礼、学术讲座、营员考核、闭营典礼等,营员须按要求全程准时参加活动;
3.具体安排敬请关注后续通知。
五、考核评审
本次活动将根据营员考核成绩评出“优秀营员”。
其他事项
1.未按规定时间报到者视为自愿放弃入营资格;
2.夏令营期间所有营员必须遵守南京理工大学有关规章制度和夏令营的要求与纪律,遵守夏令营的安排,按时参加活动,无故缺席者将被取消营员资格。
南京理工大学和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简介
南京理工大学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
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是从事力学及与力学相关工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工程技术研究与合作的专业研究与教学单位。南理工力学学科由任新民、沈正功、鲍廷玉、浦发等老一辈军工专家和工程力学家创建。历经李鸿志院士、芮筱亭院士等努力而发展壮大。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力学学科2016年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B,全国并列第17;2020年GDI大学一流学科排名全国第15。
招生就业方面:本系具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招生权(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以及工程力学),一个博士后流动站,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25人左右。我校力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的特点,毕业生除了继续国内外深造外,主要就业于航空航天、兵器、汽车、设计院、大型建筑企业、船舶和政府机关等单位,就业质量好,毕业生竞争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他们之中的优秀代表已成为科技、工程精英和行业翘楚。
科学研究方面:本系教师有特色的前沿方向为:1)现代重大工程装备的力学问题;2)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3)机器人和智能机器力学问题。具体研究大型冶金设备力学行为、接触/碰撞力学、系统安全与结构可靠性、弹塑性动力学、结构疲劳断裂、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兵器发射系统动力学、机器人动力学、先进材料力学性能、复杂流场的模拟与实验非线性动力学和热弹耦合分析等。
国际交流方面:本系有80%的教师有过出国出境留学的经历,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力学院系如:英国University of Cambridge、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英国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美国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德国RWTH University, Aachen、德国Technische Universität Ilmenau、加拿大York University、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著名大学保持密切合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