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研调剂信息,已有学校根据招生需要,留有一定数量的调剂名额。因此,想要走考研调剂这条路的考生,一定要抓紧时间提交信息。接下来,小编为广大调剂考生们给出——2021考研调剂:五邑大学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招生,供考生参考。
2021考研调剂:五邑大学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招生
五邑大学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珠三角西部中心城市之一的江门市,是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江门别称“五邑”,是我国著名侨乡和海滨城市,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江门自古人才辈出,是梁启超、陈白沙、陈垣和冯如等杰出英才的故乡,江门市出生或祖籍在江门五邑地区的两院院士共32名。
五邑大学1985年建校,1990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成为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高校。学校现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硕士授权点覆盖学校所有理工科专业。在读研究生800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1100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近50%,博士学位占比达50%;拥有国家级层次人才30人(其中包括院士5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青”4人、海外“杰青”1人、国家“优青”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人等),省级层次人才15人,海外各类人才60人。
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和“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招收“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4个学科方向,10个学科团队。
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平台完备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名,其中院士4名,全职专任教师近80名,柔性高层次人才近30名;全职正高级职称12名,副高级职称近30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6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52名;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拥有者超过94%,海外留学/访学经历者近50%。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获得者、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青年学者以及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获得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20余名。专任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234人。
学院的大健康产业及清洁生产技术学科为广东省高校特色重点学科,药学学科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和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江门市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广东省清洁生产技术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药食同源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水质在线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江门市药食同源资源开发与利用院士工作站、江门市功能有机分子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人类重大疾病大动物模型联合创新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并与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有联合培养基地。
科研设备精良 学院实验中心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配备核磁共振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分子相互作用仪、流式细胞仪以及荧光定量PCR仪等现代精密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1.6亿元。
学校与江门市高新区共建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江门市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研究院大楼面积约9000平方米,拥有5000多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开展公共卫生产品、药品、食品、保健品、医疗器械、功能化妆品及个人护理品及其原料、配料、中间体等大健康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一、培养优势
1.学术氛围好:学院各团队成员在合作中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指导老师专业基础扎实,学术思想活跃,研究领域前沿性强,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具有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
2.与国内外多所高水平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境外高校包括美国罗格斯大学、罗德岛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英国利物浦大学、利物浦热带医学院以及法国雷恩第一大学等。学校每年选送一批优秀硕士研究生按国家公派留学生的资助标准赴海外高校学习,选派条件:①学业成绩和科研表现优秀;②导师或研究团队与境外高校有实质性科研合作。
国内科研院所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江苏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
3.培养经费充足:近五年,学院共获得项目资助222项,总经费60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项(998.6万元),省部级和市厅级等其他纵向项目98项(2878万元),横向项目66项(2154万元),校级项目24项(278万元)。
4.就业和优势: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研究生高质量;近几年有多名研究生分别到美国罗格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二、 研究生奖助体系
序号 | 奖、助、贷名称 | 资助水平 | 资助对象 | 覆盖比率 |
1 | 推免生奖励 | 一次性奖励10000元 | 推免生 | - |
2 | 第一志愿报考奖励 | 一次性奖励8000元 | 第一志愿报考的全日制研究生 | - |
3 | 优秀研究生国(境)外培养 | 参照当前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资助标准(约10万元/年) | 优秀研究生 | 按规定申请、选拨 |
4 | 国家奖学金 | 20000元/年 | 奖励普通高等学校中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 | 以国家下达名额为准 |
5 | 国家助学金 | 6000元/年 | 全日制研究生 | 100% |
6 | 学业奖学金 | 推免生:10000元/年 其它:4000-6000/年 |
全日制研究生 | 推免生:100% 研一:100% 研二/三: 80% |
7 | 导师科研补助 | 根据科研进展补助 | 全日制研究生 | 100% |
其他方面:
1.导师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
2.学校免费提供4人标间住宿(有空调)。
三、考试科目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术型硕士:
①政治;②英语;③数学二;④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任选一门。
药学,学术型硕士:
①政治;②英语;③药学综合A(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或 药学综合B (药物化学、药理学)。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
①政治;②英语;③数学二;④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任选一门。
四、复试科目
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与化工:综合化学,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工原理
药学:药学综合C,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药理学
五、主要研究方向及导师简介
招生专业及类型 | 培养方向 | 招生导师 |
药学 (学术型) |
药物化学 | 陈文华,彭金宝,徐峻,汪舰,黃永樑,洪为谦,吴家强,彭士勇,马爱军,张祥志,吴盼盼,盛钊君,胡金辉,朗明 |
天然药物化学 | 张焜,甘礼社,李冬利,马燕燕,赵登高,徐学涛,李辰,刘文锋,李保琼,马航 | |
药理学 | 黄俊明,冯娜,郭素琴,吴日辉 | |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物学 | 金南衡(院士),赖良学,范江霖、韩东旭,顾为望,邹庆剑,张映辉,唐成程,周小青,王瑶,陈亚檞,朱茂碧 | |
药剂学 | 刘宏飞,吴敏,朱国东,李红光,曾牡玲,Eudald Casals Mercadal,冯雁贤 | |
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术型) |
制药与精细化工 | 史炳锋,马志强,王东辉,叶萌春,刘强,张珉,梅天胜,王少华,陈超,张书宇,李滨,李亦彪,陈路,朱忠智,陈修文,黄玉冰,谢锋 |
材料化学工程 | 卿宁,江华,王海平,陈玲,汤柳燕,莫宗文 | |
化学工艺 | 郏建波,刘敏超,刘长宇,徐晓龙,白书立,彭超,杨涛,张梦辰,汪涛 | |
材料与化工 (专业型) |
上述所有导师均可接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
药学
药物化学:
陈文华,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院长。兼任广东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热带药用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海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研究领域为药物化学生物学,主要致力于药物设计与合成、以离子跨膜转运为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物研发以及有机小分子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与生物效应等研究。
彭金宝,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青年学者。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催化的羰基化反应、串联反应、活性药物分子的合成等方面的研究。
徐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五邑大学特聘教授,匹兹堡大学兼职教授、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兼职教授、药物分子设计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广东省引进科研团队核心成员、中国化学会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专利资源重点研究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超算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研究领域为化学、药学和信息科学。专长于药物分子设计方法学。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中药现代化、抗癌、抗感染、抗代谢类疾病药物研发、超级计算方法和网络图论算法在药学中的应用。
汪舰,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药学院、五邑大学特聘教授,江门市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名誉院长。主要致力于新型合成方法和技术的探索,天然产物全合成,活性小分子的合理设计、合成与评价,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治疗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肺癌的新靶点的发现与相关药物的研发。
黃永樑,五邑大学特聘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有机合成及绿色催化反应,新型离子液体制备和用于二氧化碳还原、固定等催化反应,硒纳米粒子合成和抗菌作用研究,以及新型荧光有机小分子设计及其用于细胞成像、生物分子标记筛选等技术。
洪为谦,现任利物浦大学化学系及利物浦热带医学院研究项目主管,五邑大学特聘研究员,江门市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下属公共卫生产品研究所副所长。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及项目主管参与多个和农药,抗疟疾,抗结核病,抗丝虫病药物研发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
吴家强,副教授,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实验中心主任。研究方向:(1)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包括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活化反应、含氟有机化合的高效构建等;(2)抗炎、抗肿瘤和抗感染药物的方向的基于天然产物化学片段的药物设计、合成与优化。
彭士勇,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绿色、新型合成方法和技术的探索,近期致力于金属/有机小分子催化的环加成反应,简洁、高效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碳(杂)环类化合物。
马爱军,副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具有药物活性小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以及天然药物分子全合成及相关合成方法学研究。
天然药物化学:
张焜,广东工业大学、五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罗格斯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1)以地方特色(南粤及西藏)天然药用资源为基础,开展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方法学研究;(2)开发天然植物来源抗肿瘤、抗炎、降糖、增强免疫药物、功能食品、保健品及功能化妆品;(3)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研究、方法学研究及药物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药物合成及工艺路线以及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
甘礼社,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副院长,江门市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院长。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兼任浙江省药学会化妆品专委会、中药与天然药物青委会委员。曾留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研究领域为天然药物化学,致力于天然产物新结构、新活性和新机制的发现、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以及量子化学计算用于结构鉴定的研究。从事天然物质与大健康创新产品(中药新药、保健食品、功能食品、药妆等)的研发。
李冬利,教授。研究方向:(1)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药理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2)药食同源天然资源的抗肿瘤、抗炎、防治代谢综合征等功效研究以及(3)天然资源来源保健食品、公共卫生产品及功能化妆品的开发。
马燕燕,副教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研究方向:(1)药食同源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2)天然产物的活性筛选、结构修饰及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以及(3)天然药物与保健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赵登高,副教授,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及药物化学的研究,研究方向:(1)天然产物合成、结构修饰与化学生物学研究;(2)新型血管靶向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3)天然药物与保健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徐学涛,副教授,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在天然产物结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新型防蚊抗蚊药物及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有较好的工作基础。目前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0篇,申请专利10余项。主持项目多项。
李辰,副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八批校级培养对象,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纯化及分离分析研究,研究方向:(1)天然产物分离分析及质控方法研究;(2)天然药物与功能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3)天然产物功能分子的绿色合成。
刘文锋,副教授。主要从事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的研究,研究方向:(1)天然产物合成、结构修饰与化学生物学研究;(2)天然药物与保健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药理学:
黄俊明,五邑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毒理所所长、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毒理及功能评价。承担过6项国家食品安全毒理学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制修订,5项国家保健食品功能试验方法的修订,主持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毒理学试验方法与程序》的审定,现已颁布。
冯娜,副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小分子药物的活性检测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郭素琴,博士,讲师。研究领域为免疫分析技术,主要致力于抗原抗体的制备以及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等研究。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物学:
金南衡(Kim Nam-Hyung):博士生导师,五邑大学特聘教授,韩国忠北国立大学教授,韩国翰林院院士,韩国生物器官异种移植中心会长,生物器官与生物新药研究团团长,年均科研经费达一亿美元,已发表论文300余篇。目前在我校从事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1)转基因与克隆动物的构建;(2)人类重大疾病的大动物模型的建立;(3)大动物生物反应器的建立以及(4)干细胞再生研究。
赖良学,博士生导师,五邑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广东省南粤百杰人才奖获得者。长期开展人和动物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转基因动物的建立、动物克隆及人类治疗性克隆等研究。成功建立了30余种在生物医药和农业领域具有重要用途的转基因克隆猪。
范江霖,博士生导师,五邑大学特聘教授、日本山梨大学大学院综合研究部医学分子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海外评审员,教育部长江学者教授海外评审委员会委员,美国心脏学会院士,日本动脉硬化学会国际委员会理事和国际转基因家兔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分子病理学、动脉硬化、炎症、糖尿病和转基因动物模型,主要研究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
顾为望,博士生导师,五邑大学特聘教授。东莞松山湖明珠实验动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实验小型猪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动物培育、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制备与比较医学。
邹庆剑,博士,副教授。致力于人类重大疾病的大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干细胞治疗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干细胞与基因编辑;(2)疾病模型动物的建立以及(3)干细胞与免疫细胞治疗。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有:(1)亨廷顿舞蹈症模型猪的干细胞治疗研究;(2)全能性人工胚胎的构建以及(3)动物疾病基因治疗方法的优化改进等。
张映辉,博士,副教授,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博士。分别在弗尼吉亚大学细胞生物系和波士顿麻省总医院麻醉系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1)利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技术解析人体内重要功能蛋白作用的分子机制;(2)生物工程手段开发生物工程药物以及(3)药物靶向生物大分子,辅助药物设计与筛选。
药剂学:
刘宏飞,硕士生导师,五邑大学特聘教授,江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新型缓控释制剂产业化与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两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10余项新药与医疗器械研发项目。
朱国东,副教授,美国佐治亚大学药剂学博士,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后。主要从事药剂学方面的新药研发,目前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研究方向:(1)针对肿瘤微环境的多重响应靶向药物载体的设计;(2)新型纳米基因载体的构建以及(3)纳米疫苗载体的研发和构建。
李红光,副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博士后,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人类重大疾病大动物模型联合创新基地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镧系金属配合物设计与生物医药应用,其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内过度表达的相关蛋白的共价标记,亚细胞的选择性成像,肿瘤靶向药物释放与成像等。
Eudald Casals Mercadal,副教授,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纳米科技研究所博士,芬兰奥伯学术大学博士后,巴塞罗那Valld’Hebron Research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五邑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材料科学、化学以及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目前科研主要围绕以下两个应用方向开展:(1) Nano medicine and Safety纳米颗粒在医药和安全方面的研究和(2) Nanoparticles for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纳米颗粒在能源与环境方面的研究。
曾牡玲,西班牙巴塞罗那材料科学研究所博士,英国利兹大学博士后,五邑大学特聘教师。多年从事生物材料、化学以及纳米科学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目前科研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向开展:(1)纳米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在医药和化妆品的研究和(2)纳米CeO2颗粒在医药和能源催化剂方面的研究。
化学工程与技术
制药与精细化工:
李滨,教授,广东省青联委员,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过渡金属催化合成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工中间体、功能有机硅等化合物的研究。
李亦彪,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培养对象。长期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绿色化学和精细有机化工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工艺优化工作,主要方向包括超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化学反应方法学研究,以绿色化学为导向的合成方法学研究,共轭烯炔分子的合成、含氮氧、氮硫杂环分子的构建和高效低毒的室内卫生杀虫药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等。
史炳锋,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201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2016)获得者,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有机与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教授、五邑大学特聘教授。多年从事复杂天然产物分子的全合成和二价钯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及碳碳键的形成研究。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过渡金属催化的合成方法及其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
马志强,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五邑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金属催化的串联反应研究、不对称方法学研究等。并以发展的方法学为基础,进行活性萜类、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的不对称全合成。
王东辉,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组装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五邑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的研究包括:过渡金属微纳结构材料催化的有机化学反应及其机理,自由基化学,小分子活化,以及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简捷合成。
叶萌春,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研究员,五邑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合成方法学研究,并利用相应的合成方法进行有机功能材料和药物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刘强,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五邑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有机化学与均相催化,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廉价金属催化剂的开发、能源小分子的催化活化与转化以及发展高效、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方法。
张珉,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五邑大学特聘教授。主要致力于新型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发展高效、绿色的有机合成方法与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资源的高效与高值化转化利用,实现生物活性、药物分子的高效合成。
张书宇,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五邑大学特聘教授。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研究兴趣围绕金属有机化学、合成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发展新的合成方法,并研究其在药物分子及天然产物分子合成中、以及新型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梅天胜,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五邑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小分子活化,催化剂设计以及相应合成方法学在生物活性分子全合成上的应用。
陈路,副教授,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任。研究方向:(1)借助过渡金属催化构建新的C-C键方向的研究;(2)绿色廉价与可持续催化体系的设计及研究;(3)高度选择性多组分反应的研究以及(4)光催化转化在医药中间体合成中的应用。
陈修文,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和过渡金属催化,目前研究兴趣包括:(1)新型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筛选和(2)过渡金属配合物设计及催化氢化氮杂环。
王少华,兰州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五邑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具有生物(药物)活性的小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以及天然药物分子全合成和相关合成方法学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陈超,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副教授,五邑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和元素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设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和光电功能的有机功能分子。
材料化学工程:
卿宁,教授。国际涂层技术创新协会常务理事及专家;广东省化工学会、材料学会理事;《广东化工》、《辐射固化通讯》编委;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主要研究领域为:(1)乳液(聚合物)的制备、改性、结构及性能研究;(2)纳米材料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以及(3)精细化学品(涂料、皮革化学品等)的研究。
江华,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放射性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1年),五邑大学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功能有机超分子化学。主要研究兴趣为功能有机超分子体系的设计、合成和自组装,研究体系主要涉及生物大分子二级结构的人工设计与合成、分子机器的组装和纳米尺度的运动调控、有限尺度纳米石墨烯的合成和功能化研究。
王海平,兰州大学博士,五邑大学特聘教师。主要致力于研究涉及与环境能源相关的微孔材料和配位超分子材料的研究:(1)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的自组装合成及其吸附、催化性能研究;(2)金属-有机笼状化合物(MOC)的自组装合成及其小分子识别、催化性能研究以及(3)稀土复合发光材料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
陈玲,中山大学博士,五邑大学特聘教师。主要从事光学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方向:(1)功能有机分子的合成与发光研究;(2)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发光研究和性能优化以及(3)光学材料在照明、激光、显示、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化学工艺:
郏建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博士后,先后担任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课题及参与973计划、863计划等多项,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出在线生化需氧量监测仪、在线化学需氧量监测仪等环境监测仪器;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J. Am. Chem. Soc.、ACS Appl.Mater.Interface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总他引4200多次,H指数36;获权发明专利12项(2项日本发明专利)。
刘敏超,教授,环评工程师,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先后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项目办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顾问、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项目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创新基地短期特聘研究人员、广东省清洁生产技术中心副主任、广东省湿地保护专家、江门市环境应急专家。主要从事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控制、生态修复、固废综合利用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刘长宇,教授,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第五期会员。曾先后访学香港及澳大利亚,研究领域为水质监测方法及仪器开发,获省部级奖励3项。主要致力于基于环境微生物的生物传感器设计、开发及应用,环境耗氧污染物监测方法及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的研制、开发与应用。
徐晓龙,副教授。多年来从事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主持及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中科院仪器研制项目等十余项;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出小型化溶氧仪、生化需氧量在线监测仪等环境监测检测仪器。目前研究方向为:(1)基于电化学的水质检测与监测方法和(2)微型化水质检测设备。
白书立,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燃煤烟气净化方面的研究,在碳纳米催化剂制备技术、脱硝评价、相关理论分析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目前主要研究兴趣:(1) VOCs气体的净化处理;(2)烟气中氮氧化物的脱除以及(3)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
彭超,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博士,特聘教师。主要从事环境水体污染物催化降解、高效光电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清洁能源生产技术等方向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
六、联系方式
qq群号:1136535044
陈老师15907494069
彭老师18768426266
徐老师15656017000
马老师15728885525
2236091017@qq.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