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0周年院庆大会暨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医学与健康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活动中,暨南大学慢性病研究所、暨南大学中俄医学研究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下面,小编就该内容,来给大家具体阐述。
暨南大学,2个研究机构揭牌!
11月6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0周年院庆大会暨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医学与健康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活动中,暨南大学慢性病研究所、暨南大学中俄医学研究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
加强高校科研合作和技术转化
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提出、哈尔滨医科大学与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共同发起,由包括暨南大学在内的中俄两国120余所(医科)大学组成,是中俄两国大学间成立的规模较大、参与院校较为广泛的合作联盟。
杨宝峰介绍,在中俄医学领域合作的大环境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其独特的“侨院”特色,建立新的中俄医学合作中心,旨在切实推进国际高校师生交流、学位互认、学分互转等合作模式发展,加强高校科研合作和新技术应用转化,培养大批人才,促进中俄两国医学技术的共同进步。
“研究中心成立后,可以联合暨南大学和俄罗斯医学院校的专家,围绕慢病进行合作研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徐安定介绍,双方的合作研究领域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肥胖与代谢疾病、神经疾病和肿瘤等,未来将利用双方在不同领域的优势,进行学术交流、临床研究等工作。
在慢病研究上,新成立的暨南大学慢性病研究所将发挥重要作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张水兴介绍,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暨南大学慢性病研究所将依托医院现有各相关临床及研究院PI团队,以“院士联合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为基础,建设暨南大学慢性病重点实验室。
以“名院+侨院”为立院根本
活动中,徐安定作了《医院40年发展沿革报告》,深情回顾了该院40年的发展脉络。
1978年筹建,1981年正式开业,到1989年老住院大楼落成,当时的广州华侨医院床位一共550张。这是该院发展的一阶段,也是“开天辟地”的艰苦创业阶段。
1990年至2011年,该院进入“继往开来”的二阶段,专科门类、软硬件建设不断完善,获批国内首批“三级甲等医院”。2001年,该院更名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12年至今,为医院‘茁壮成长’的三阶段。”徐安定说,随着2012年该院新住院大楼落成,开放床位达到1922张,医院进入了创新、创优、创强的快速发展阶段。在2019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该院在无年报综合组评级为最高级A级,位居全国第二;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该院15个学科入选全国百强;同年,该院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行列。
“在我院的‘医院’建设规划中,计划在未来几内之内,在慢病和神经科的重大疾病这两个方向,进行创新研究。希望能够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并且最终转化到临床应用。”徐安定介绍,该院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一流、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学科群,建立辐射粤港澳及全球华人华侨的医疗服务体系和互联网医院,助力“健康湾区”建设。